他,扎根生產一線16年,從“職場小白”蛻變成“技能高手”;他,放棄了已工作10年的熟悉崗位,34歲改行到一個全新工種。
他就是北重集團防務事業部502車間拉線工樊建國,一名從入職那天起就秉持“不管什么崗位,當工人就要當一個好工人”的信念,成為一線工人的佼佼者。
2022年,他被評為公司勞動模范,已連續兩年獲得此項殊榮。
干一行、愛一行
2015年,由于車間拉線機操作人手不足,樊建國便放棄了已經從事了10年的深孔鏜工,主動請戰到新崗位,成為了一名拉線工,從事身管膛線的加工,他的選擇緩解了生產壓力。
膛線是身管的“靈魂”,它的作用在于讓彈丸旋轉起來,在出膛之后仍然能夠保持既定的方向,膛線的加工精度與表面質量,直接影響著彈丸的打擊精度。拉線就在炮管內通過特殊的刀體拉削出膛線的過程,這種特殊的工種被稱為“拉線工”。
“崗位缺什么、我就補什么,公司需要什么、我就學什么?!边@是樊建國的工作原則。
樊建國發現影響拉線質量的因素有陰底振動波紋、啃刀、R角不光、陰底粗糙等問題,這對產品質量產生重大影響,輕則需要后續人工進行極為費時費力的修磨,重則身管報廢,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他借鑒銑削的粗、精加工方式,摸索出“粗拉提效,精拉保質”的加工方法。在刀具沒有均勻受力時,降低拉削速度,降低吃刀量,來保證刀具的耐用性。當刀具均勻受力時,提升拉削速度,以最快速度完成粗加工。最后進行拉削精加工,把拉削速度下調至合適的速度和切削量,直至拉削完成。該特套特色操作法推廣之后,產品合格率大幅度提高,達到100%。
近年來,樊建國加工的產品種類接近10種,產品的長度、直徑不同,加工方法也根據工藝要求不斷改變。
2021年,樊建國承擔了艦載產品的加工任務,艦載產品比車載產品長度增加了近兩米,直徑超出車床加工范圍。
樊建國對車床進行了改造,來滿足加工要求。新產品膛線從之前的“R”型變為“T”型,在切削過程中從一面受力變成了三面受力,更容易出現走偏、打刀現象,這對刀具、機床的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樊建國仔細觀察每次走刀后的效果,不斷摸索,在吃刀量、拉削速度等方面不斷嘗試,通過不斷優化參數,使產品達到工藝要求。
艦載產品使用了更大的刀體,當刀體增大以后,真空形成的負壓也增大了,導致控制吃刀量的芯桿軸傳動部件損壞,影響生產進度。樊建國判斷泄壓能夠解決問題,通過觀察刀體結構,他選擇在毛刷頭上開一個孔,這樣就把壓力釋放出來,真空環境沒有了,芯桿運動時不會形成負壓,順利解決問題。
鉆一行、精一行
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是樊建國的工作態度,發現問題就一定要解決,是樊建國對自己的要求。
樊建國發現有的產品在生產中會出現相鄰差超范圍的現象,有的已經超差,有的還沒進差,他開始以為是偶發現象,通過持續觀察后發現問題總是出現,有時候誤差小一點,有時誤差特別大,甚至最大誤差能達到0.1毫米,嚴重超過公差。
這個問題會造成嚴重的質量事故,樊建國就對膛線進行觀察、測量,通過不斷摸索,最終發現刀桿在最遠端的時候刀頭有一定量的下垂,導致所有刀具不能同時吃刀,這會對加工質量有一定影響。
針對該現象,他把加工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在所有刀具同時吃刀之前是第一個階段,在所有刀具均勻吃刀之后是第二個階段,在最后保尺寸、保精度、保光潔度成為加工的第三階段。
只有每個階段都達到工藝要求,再進行下一個階段的加工,通過環環相扣的分步加工,加工質量明顯提高。
2021年,樊建國接到了新任務,需要完成混合漸速膛線的加工任務。
混合漸速膛線加工的難點在于身管中既有等齊膛線也有漸速膛線,他在加工長度、纏度上都需要嚴格按照工藝要求進行加工,這對操作者的技能、對機床、刀具提出更高要求。
樊建國每次加工前都嚴格按照工藝要求進行編程,保證每個需要改變纏度的關鍵點都能按照要求改變加工纏度和刀具轉速,每完成一次切削,他都要對產品進行檢查,保證每次拉削都符合工藝要求。
不保留、多傳授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把工作的每個環節、每個工藝都熟記于心,從熟練到精通,在使用中汲取精華,發揮數控設備的優勢,為生產排憂解難。”樊建國對工匠精神有自己的理解。
工作16年來,樊建國也從徒弟變成了師傅,他帶徒弟的原則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徒弟也能撐起一片天。
樊建國說:“以前當學徒的時候是學哪個床子,以后就用哪個床子,一旦更換機床就要從頭學起,我當師傅后,要求我的徒弟不管是全新的數控機床、機械改造數控機床,還是純手工操作的機械機床,對每臺機床都要學習。”
他要求徒弟不能有“師傅怎么教,我就怎么干,干不了就去求助”的想法。
他告訴徒弟葛威:“在數控設備普及的今天,個人技能的作用變小了,但是人對設備的掌控能力增加了,如果不去了解設備功能,發掘設備潛力,給你再好的設備也干不出好產品。”
樊建國總結的多套特色操作法,使產品加工效率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保持穩定,在樊建國看來,作為一名職工,就要為公司解決難題,為公司發展貢獻力量。
(何庚)